云南旅游导航>>>>昆明旅游| 大理旅游| 丽江旅游| 香格里拉旅游| 西双版纳旅游| 腾冲旅游| VIP旅游
您现在的位置: 昆明国际旅行社 >> 云南旅游 >> 云南民族 >> 正文  
云南分布拉祜族
作者:云南旅游…    文章来源:云南旅游吧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4-1    

    拉祜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国拉祜族人口为41.15万人,其中云南省为40.83万人,80%分布于思茅、临沧两个地区,其余分布在西双版纳、红河、玉溪等地州。1998年全省拉祜族有42.13万人,占云南少数民族的3.18%。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拉祜族有447631万人.云南省澜沧县是全国惟一的拉祜族单一民族自治县,共有拉祜族1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2%。澜沧县地处横断山脉怒山山系南段,由五山(公明山、孔明山、帕令山、芒黎山、扎发谷山)六水(澜沧江、小黑河、黑河、南拉河、芒怕河、上允河)纵横交错而成,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动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有野牛、马鹿、野猪、熊等,以及思茅松、桦木、黄连、杜仲、当归等树种与药材。农作物有水稻、陆稻、玉米、小麦、荞子、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甘蔗、咖啡、橡胶等,其中尤以茶叶栽培历史悠久,清朝时即已是“普洱茶”产地之一,至今还保存有万亩千年古茶园。拉祜族聚居区矿藏资源丰富,已发现的有铅、锌、铁、锑、铜、金、银、锰、煤、石膏、石墨、石灰石、水晶石等,尤以铅、锌、铁、褐煤、石灰石蕴藏量丰富。

    拉祜族自称拉祜、拉祜纳(汉族称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普(白拉祜),他称倮黑、锅铁、苦聪、目舍等。拉祜语称虎为“拉”,用火烤食为“祜”,“拉祜”即用火烤吃虎内之意。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过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拉祜族源于我国古代氐羌族系,从先秦时期起不断从青海湖流域南迁到金沙江南岸,然后再迁到澜沧江、红河流域,最初多居住在深山老林,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活来源。元明以后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到了清朝,已发展到以农业生产为主。

    历史上,“卡些卡列”制度是拉祜族古老的政治、军事制度,是村寨“卡”的政治、行政军事组织形式,这种制度在经济上以游猎游耕生产方式为基础。社会结构上与双系大家庭制度相适应。“卡些”、“卡列”作为“卡”的领导者、指挥者操持着村寨的政治、经济、宗教、军事大权,成为社会生产生活机制运行的核心。首先繁荣于拉祜族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是母系大家庭制度,当拉祜母系大家庭制度进入繁荣阶段的同时,也孕育了父权制家庭,从而形成了拉祜族特有的双系大家庭并存的“屋吉屋卡”制度。男性祖先的后代属父系屋吉屋卡,女性祖先的后代属母系屋吉屋卡。子女有平等的财产继承权。“屋吉屋卡”制度是双系大家庭并存同一时空的婚姻家庭制度,是拉祜族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奇特的历史现象。

    新中国成立前,拉祜族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且极不平衡。澜沧县东北部及双江、临沧、景谷等县的拉祜族由于受周围封建地主经济的影响已发展到封建地主经济形态;澜沧县西南部地区以及耿马、孟连、沧源、西双版纳等地的拉祜族社会经济已趋向封建化,但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残余;居住在金平、绿春、勐腊等县的拉祜族(苦聪人)基本上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阶级分划并不明显,铁制工具非常简陋且数量极少,广泛使用竹工具,刀耕火种,生产和生活都相当原始落后。

    拉祜族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传统服饰有着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且因支系、居住地不同而有所差别。男子穿无领右开襟短衫和裤管宽大的长裤,头裹黑包头或瓜形小帽,出门时多挎背包挂长刀。拉祜西妇女头缠黑色土布头巾,身穿无领对襟短衫。胸前袖口处缀以彩色布条几何纹布块,下穿长筒裙;拉祜纳妇女服饰保留着南迁以来北方服饰的特点,喜欢裹一丈多长的头巾,最末一端长长地垂及腰际,穿开衩很高的长袍,右襟、衣领周围和权子两边都镶有彩色几何纹的布块或布条,沿衣领及开襟处嵌雪亮整齐的银泡,内穿花格长筒裙。筒裙上缀有素雅美观的彩色图案。拉祜族传统的住房为干栏式木桩斜顶楼房,部分为土掌房和竹木结构草房。拉祜族恋爱社交自由,婚姻一般为族内婚,普遍实行从妻居。拉祜族崇拜祖先,对丧葬很重视,原始时代以树叶茅草掩埋死者,古代采用羌人盛行的火葬,明清以后逐渐改为土葬,无论火葬土葬,整个村寨停止生产一天,以示哀悼。拉祜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原始宗教、大乘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以原始宗教的信仰最为广泛,其宗教意识中没有严格的鬼和神的区分,认为万物有灵,所有的精灵都称之为“尼”。西双版纳的拉祜族信仰小乘佛教。拉祜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扩塔节)、火把节、尝新节、月亮节、祭祖节、清明节、二月八、圣诞节、洗手节等,节日具有多重特点,与宗教有着不解之缘,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与民间习俗相互交融。拉祜族的民间文学产生于社会生活之中并以口头形式传承,文学体裁主要有史诗、神话、故事、诗歌、寓言、谚语和谜语等,流传最为广泛的是具有创世纪性质的著名长篇史诗《牡帕密帕》、《古搓□搓》和神话传说《扎努扎别》。尤其是《牡帕密帕》是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于一体的拉祜族文化“百科全书”,是拉祜族民间文学的珍品。拉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的乐器有葫芦笙、小三弦、竹弦、口弦等,尤以葫芦笙最为普及。几乎所有成年男子都会吹奏。歌曲、乐曲和舞曲的音调和谐悠扬,曲调丰富流畅。舞蹈种类繁多,有模仿鸟类形象的白鹏舞、小米雀舞和斑鸠捡谷子舞等,有表现家务劳动的春盐巴辣子舞、扫地舞等,有表现生活情趣的老人舞、三脚歌等。拉祜族舞蹈多属广场舞,一般由男子吹弹乐器在前引导,女子列队环舞于外围。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拉祜族人民的苦难历史。党和政府根据拉祜族主要聚居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实际,分别实行和平协商和直接过渡的民主改革方式,领导拉祜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先后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和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散居在沧源、耿马、西盟、临沧、思茅、江城、勐海、勐腊、金平、绿春等地的拉祜族也以不同方式参与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拉祜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在农业上,新中国成立前许多拉祜族地区尚停留在“刀耕火种”阶段,生产落后,产量低下,没有水利设施,完全靠天吃饭。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经过拉祜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拉祜族地区农业生产获得稳步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拉祜族地区生产繁荣,市场活跃,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在拉祜族地区逐步形成。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云南旅游导航
    昆明旅游 云南三日游

    大理旅游

    云南四日游
    丽江旅游 云南五日游
    香格里拉旅游 云南六日游
    西双版纳旅游 云南七日游
    腾冲旅游 云南八日游
    云南高品质旅游 云南九日游
    云南VIP旅游 云南十日游
    云南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云南几个好玩的地方,昆明国…
    云南旅游路线介绍
    云南旅游问答
    省外游客到云南旅游信息
    北京到云南旅游报价
    第二届中国观音故里文化旅游…
    云南旅游景点“抱团取暖” 应…
    国庆节后云南旅游线路降价达…
    佳高尔夫球场玉龙雪山入围
    推杆如妻子,发球木如情人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云南旅游吧
    公司介绍 | 品质保证| 报名参团 | 支付方式 | 友情链接| 收藏本站

    【公司全称】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许可证号】L-YN-GJ00002
    【联 系 人】朱先生 催先生 李小姐
    【客服电话】0871-3581481 6356081 5658909
    【业务传真】0871-3581489
    【客服QQ号】976798489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南路285号

    【网站地址】www.ynu8.com
    【网站备案】滇ICP备09001790号
    【汇款名称】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公司账号】5310 7805 2010 0405 00417 人民币
    【公司账号】5310 7805 2140 0400 00057 美 元
    【开户银行】交通银行昆明分行护国支行
    【企业信箱】[email protected]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发布,谢谢!